1.123家新三板企业IPO, 这两家半导体公司值得关注;
集微网消息, 随着2017年财报相继披露, 正集中寻求IPO上市辅导的新三板企业或将面临尴尬境地, 如果业绩 '变脸' , 缺少明确的战略的规划, 拟IPO是知难而退还是放手一搏. 据集微网不完全统计, 截止3月15日, 有123家新三板企业冲刺IPO, 其中半导体企业有两家, 分别是芯朋微, 亚世光电也面临这种境地.
芯朋微: 核心产品收入逐年降低
芯朋微是国内资历较老的电源管理芯片设计公司, 成立于2005年, 公司于2014年1月挂牌新三板. 招股说明书显示, 芯朋微拟在创业板发行不超过2570万股, 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25%, 计划募集资金2.2亿元, 用于智能家居电源系统管理芯片开发及产业化, 新型电机驱动芯片及模块开发及产业化和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据悉, 芯朋微IPO的保荐机构为华林证券.
报告期内, 2014-2016年及2017年1-6月份, 芯朋微电子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63亿元, 1.87亿元, 2.3亿元和5285万元, 同期净利润为1492.9万元, 2062.89万元, 3005.13万元和607.3万元.
截至招股书签署日, 芯朋微电子拥有3家全资子公司和1家参股公司, 2016年实现盈利的只有苏州博创一家.
据披露, 移动数码类芯片是芯朋微电子的主要产品之一, 2014-2016年及2017年1-6月份销售收入分别为8331.58万元, 7147.14 万元, 6621.26万元和1,208.90万元, 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1.48%, 38.23%, 28.85%和22.87%. 报告期内, 移动数码类芯片收入存在下降情形.
不过, 芯朋微正持续投入研发支持, 加大核心技术积累. 报告期内, 芯朋微研发支出分别为2494.16 万元, 3117.60万元, 4,116.52 万元和1070.40万元, 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15.34%, 16.67%, 17.93%和 20.25%.
芯朋微表示, 公司的重点正不断向中高端产品线转移, 从 '进口替代' 走向 '升级换代' ; 并积极从家电市场向无人机, 电动车, 充电桩, 智能家居等新兴市场领域拓展.
亚世光电: 盈利及研发占比大幅下滑
公开资料显示, 亚世光电于2015年7月21日挂牌新三板, 主营业务为中小尺寸液晶显示屏及液晶显示模组的设计, 研发, 生产和销售, 公司的主要客户为终端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服务商, 主要分布在德国, 美国, 日本和中国大陆等国家和地区.
根据招股书显示, 亚世光电近年业绩并不稳定. 2015年, 2016年和2017年, 亚世光电实现营业收入为3.85亿元, 3.98亿元和2.42亿元, 净利润为6118.32万元, 7759.17万元和3057.32万元.
可以看到亚世光电2017年的营收利润双双下滑, 并不理想. 亚世光电表示, 报告期净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公司两款触屏TFT产品因难度系数大, 成品率低, 处于亏损状态; 二是2017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直处于升值状态.
随着触控面板行业的快速发展, 技术演进也比较快, 对于亚世光电而言同样需要强大的技术研发支撑. 不过, 很难理解的是, 亚世光电的研发及技术人员占比不增反减.
根据2015年7月亚世光电披露的公开转让说明书 (反馈稿) , 截至2014年12月31日, 公司共有员工530人, 其中, 研发及技术人员共165人, 占31.13%.
而据亚世光电最新披露的招股说明书 (申报稿) , 截至2017年3月末, 公司员工人数为1693人, 其中, 研发技术人员110人, 占比6.50%.
在营收和利润双双下滑, 研发技术人员占比又大幅缩小的背景下, 或许很难看到亚世光电IPO顺利过会的那一刻.
2.中国科大研究人员成功实现单颗粒或细胞捕获;
科技日报合肥3月16日电 (记者吴长锋)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 该校工程科学学院微纳米工程实验室在单颗粒或细胞捕获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他们提出使用实时飞秒激光双光子光刻技术, 成功实现了单颗粒或细胞的捕获, 该技术还可以实现可控多颗粒或细胞团簇的实时捕获, 用于细胞通讯或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有望极大地推动细胞捕获研究领域的发展. 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微流控领域国际期刊《芯片实验室》上, 并被选为封面, 同时被《自然·光子学》刊发.
在单细胞分析研究中, 捕获目标细胞是实现单细胞分析的第一步. 微流控芯片具有传统实验方法所不具备的一些优点, 已经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单细胞捕获领域中. 其中, 基于微流控的捕获阵列方法是实现细胞或者颗粒捕获分离最简单, 最常用的方法. 然而, 目前的微捕获阵列面临着几个难题: 首先是极低的捕获效率 (低于10%) ; 其次是无法实现针对目标结构尺寸和几何结构的实时可调控性; 再者, 同时捕获可控的颗粒团簇很难实现.
研究团队首先设计制造了一定高度的微流控芯片, 向芯片中通入包含有目标微颗粒或细胞的光刻胶或水凝胶; 通过图像实时观测筛选目标颗粒, 然后快速控制液体停流; 使用飞秒激光在目标颗粒或细胞周围加工微柱阵列; 最后洗掉光刻胶或水凝胶, 得到目标结构用于后续单细胞分析. 单细胞或颗粒的捕获效率接近100%, 且捕获目标的几何尺寸和形状实时可调, 另外还可以实现可控数目的颗粒团簇的捕获.
3.2017中国光学十大进展揭晓清华大学在基础研究类中两项入选;
清华新闻网3月17日电 3月13日晚, 中国激光杂志社在上海浦东召开 '2017中国光学十大进展' 发布会, 来自清华大学, 浙江大学,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等机构的20项成果获此殊荣 (基础研究类与应用研究类各10项) .
获奖代表与颁奖嘉宾合影. 图片来源: 中国激光
评选委员会副主任, 上海光机所研究员周常河代表评选委员会公布了2017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入选论文名单. 评选委员会主任范滇元院士,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所长李儒新院士等向获奖代表颁发了奖杯和证书. 清华大学电子系主任黄翊东教授作为获奖代表发言.
黄翊东教授发言.
清华大学入选的2项成果分别是:
清华大学电子系黄翊东教授团队刘仿副教授研制出片上集成自由电子光源, 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无阈值切伦科夫辐射. 该成果颠覆了传统自由电子光源的形式, 也使得在芯片上研究飞行电子与微纳结构的相互作用成为可能.
黄翊东教授课题组于2004年开始微纳结构光电子器件的研究, 在微纳结构光电子物理及制作工艺, 测试技术上积累了国际领先优势. 课题组刘仿副教授带领课题组博士生肖龙等人, 在对人工双曲超材料中切伦科夫辐射研究过程中发现, 在双曲超材料中无论电子速度多慢都可以产生辐射, 即可以实现无阈值的切伦科夫辐射.
(a) 片上集成切伦科夫辐射源, (b)电子显微镜照片: (左) 片上平面电子发射源, (中) 双曲超材料, (右) 表面等离子激元周期纳米狭缝.
为验证这一重大发现, 课题组成员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 连续攻克了片上平面电子发射源, 双曲超材料, 表面等离子激元周期狭缝等纳米结构制作和测试的诸多瓶颈难点, 让电子从几十纳米曲率半径的钼尖端发射出来后, 在芯片表面保持40纳米距离直线飞行200微米, 最终观测到了无阈值的切伦科夫辐射. 辐射波长为500~ 900纳米, 电子能量仅为250~ 1400电子伏特, 比目前报道的同类实验所需几十万电子伏特的电子能量降低了2~ 3个数量级. 实验获得了200纳瓦的辐射光输出功率, 与其它利用纳米结构获得的切伦科夫辐射相比, 输出功率高了2个数量级以上.
无阈值切伦科夫辐射的实验测试结果.
清华大学电子系宁存政教授课题组将单层二碲化钼和硅基纳米臂腔结合, 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室温运转的二维材料纳米激光器. 这一结果对硅基激光和激子极化激元激光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清华大学电子系宁存政教授领导的课题组结合多年来开展的纳米激光研究经验, 利用厚度只有0.7纳米的单层二碲化钼作为增益材料, 以一个宽度仅300多纳米, 厚度200多纳米的硅纳米臂腔作为激光器谐振腔. 课题组发现, 在上述二维材料中, 电子和空穴的结合能非常高, 可形成稳定的激子态, 具有较高的发光效率. 硅基纳米臂腔具有超高的光学品质因子, 而二碲化钼的激子辐射波长在硅材料内几乎没有吸收. 因而, 二维材料和硅基纳米臂腔的 '强-强' 结合, 是将激光器运转温度提升到室温的重要原因.
基于二维材料的纳米激光器的结构示意图.
网状结构示意单层二维材料, 底下是一个用作激光腔的硅纳米悬臂.
此研究需要制作尺寸精准的纳米悬臂结构, 并在悬臂上刻蚀出大小不同的一维圆孔阵列, 同时将只有单层的二维材料精准地转移到纳米悬臂结构上, 这对纳米加工和纳米操作技术提出了巨大挑战. 宁存政教授带领青年教师李永卓等人攻克了一系列困难, 终于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二维材料纳米激光的室温运转.
纳米线波导实现光放大的示意图 (左) , 纳米线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 (右) .
纳米激光器研究对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都有重要意义. 首先, 二维材料作为最薄的光学增益材料, 已被证明可以支持低温下的激光运转, 但是这种单层分子材料是否足以支持室温下的激光运转, 在科技界尚存疑虑. 室温运转是绝大部分激光实际应用的前提, 因而新型激光的室温运转在半导体激光发展史上具有指标性意义. 另外, 由于二维材料中极强的库伦相互作用, 电子和空穴总是以激子态出现, 因而这种激光实际上与一种新型的激子极化激元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密切相关, 是基础物理领域目前最为活跃的课题之一.
另外8项入选基础研究类重大光学研究进展的分别是: 北京大学发现的光子动量转换的 '混沌高速路' ;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研发的全光驱动, 产生强太赫兹辐射的 '微型波荡器' ; 南开大学利用寡聚物材料的互补吸光策略构建的具有宽光谱吸收特性的叠层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 中山大学合作设计能谷光子晶体, 获得新型能谷-赝自旋相互作用, 并实现了赝自旋和拓扑调控; 东南大学在开放系统中实现宇称-时间对称的量子行走, 并观测到新型一维拓扑保护边界态; 国防科技大学的广义磁反射镜; 华中科技大学基于轨道分辨高次谐波光谱的阿秒尺度分子核动力学探测; 南京大学发现三维狄拉克半金属薄膜材料可作为制备高性能中红外脉冲激光器的理想开关材料.
入选应用研究类10大光学研究进展的分别是: 北京大学研制成功新一代微型双光子荧光显微镜; 浙江大学首次实现纳米照明片上大视场无标记远场纳米显微成像;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制成功分子自旋光伏器件; 华中科技大学研制的基于非铅钙钛矿单晶的X射线探测器; 浙江大学合作实现亚波长全光模拟运算; 中科院新疆理化成功研制新一代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 上海交通大学研制成功硅基集成大范围连续可调光缓存/延迟芯片;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实现超材料吸收器结构与微流通道一体化集成的折射率传感器方案;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提出了基于有机回音壁微腔的隐藏光子学条形码的概念和设计方法; 北京交通大学在超窄带响应的倍增型有机光电探测器的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
4.长沙获批建国家 '芯火' 双创基地
潇湘晨报长沙讯 近日, 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承担的国家 '芯火' 双创基地(平台), 经工信部组织专家评审通过并同意筹建.
根据国家 '芯火' 创新行动计划, 我国将集聚公共服务机构, 优势骨干企业, 社会力量等资源, 以集成电路技术和产品为着力点, 发展和打造一批信息技术领域新型双创基地(平台), 为小微企业, 初创企业和创业团队建立完善的政策, 制度环境和服务体系, 推动形成 '芯片—软件—整机—系统—信息服务' 的产业生态体系.
下一步, 湖南将结合集成电路产业特点, 进一步完善 '芯火' 双创基地(平台)建设方案, 整合各方资源, 推动湖南省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创新发展. 记者陈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