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芳, 闸建文, 王丽红, 高振强, 李永军
摘要: 生物质颗粒燃烧过程计算是生物质能利用, 火灾过程分析及城市固体垃圾焚烧技术开发的基础。其计算结果的准确度取决于对所研究物理问题的数学模型是否正确。总结了生物质颗粒燃烧涉及的模型。对比了反应区域模型中面反应模型和体积反应模型, 指出面反应模型适合计算传输控制过程, 而体积反应模型适合计算动力控制或动力传输共同控制的过程。总结了干燥, 热解, 炭氧化等物理化学变化以及动量, 热量和质量传递主要方程及方程中涉及的参数。结果表明, 这些方程和参数差异显著, 仍需实验研究辅助模型选取。
0引言
目前在生物质的各种应用方式中, 直接燃烧占90%以上[1]。由于生物质粉碎困难[1], 且大尺寸应用时颗粒污染物排放少[2], 许多燃烧过程均采用较大尺寸(2mm-150mm, 粉煤燃烧时粒径<75μm)原料。垃圾焚烧中也有大量大颗粒生物质物料, 我国城市固体垃圾中与生物质相关的成分(竹木, 纸张, 布与纤维, 动植物垃圾)占20%-50%[3]。同样, 大颗粒生物质的燃烧也存在于各种火灾, 特别是森林火灾中。因此, 大颗粒生物质燃烧过程的理论计算是生物质能利用和城市固体垃圾焚烧设备设计, 操作, 更新以及火灾分析控制的基础。
大颗粒生物质燃烧过程非常复杂, 包括物料内部热化学转化和外部可燃气氧化, 涉及生物质干燥, 热解, 炭气化氧化, 挥发分燃烧等物理化学过程和多孔介质内的动量, 热量, 质量传递等传输过程。另外, 还涉及颗粒的收缩, 内部裂纹的发展, 灰分的融熔和脱离等。数学解析非常困难, 模拟是进行理论计算的有效方法。描述上述各过程的数学模型是模拟结果准确性的关键。本文将总结和分析涉及生物质颗粒燃烧的主要数学模型, 为该燃烧过程的理论计算和模型发展提供参考。
1生物质颗粒燃烧过程计算涉及的模型
工程模拟时如果不是专门研究裂纹或灰分的特征, 一般都忽略他们对过程的影响。而且由于过程的复杂性, 除少数采用三维, 二维模型描述颗粒燃烧, 大多数文献均采用一维模型。对于不规则的颗粒, 一维模型中计算单元(控制体)的划分方法如下[4]: 以颗粒外表面为基面, 取厚度为dr的壳体作为最外侧的单元。再以这个单元内表面为基面, 取厚度为dr的壳体做下一个单元, 依次进行, 直到中心实体尺寸小于等于单元厚度, 这个实体是最后一个计算单元。例如圆柱体颗粒控制体划分方法如图1所示。为简化起见, 后面讨论的如果涉及空间方面, 主要是指一维模型。
1.1反应区域模型
大颗粒生物质燃烧涉及干燥, 热解, 炭氧化等物理化学过程。研究表明, 颗粒中的干燥由传热控制, 炭氧化由传质控制, 热解/炭气化由动力和传输共同控制。传输控制的过程一般发生在小区域, 这是由于热量或物质传递到反应区域快速被消耗, 不再继续扩散传递, 可以简化为面反应。然而, 由动力或是动力和传输共同控制的反应一般发生在较宽的区域, 为典型的体积反应。由于这个特点, 进行颗粒燃烧计算时常用面反应模型(frontreactionmofel)或体积反应模型(volumereactionmofel)。
1.1.1面反应模型
面反应模型假设化学反应/物理变化发生在无限薄的反应面上, 反应面会随反应进行而移动。这种模型常用于干燥和炭氧化过程的计算, 早期Caram[5]等提出的碳燃烧单膜, 双膜模型就假设碳的反应仅发生在固体表面, Cano[6]计算污物颗粒燃烧时假设在炭核和灰壳之间有一个燃烧前沿(combustionfront)。Gupta[7]假设炭氧化发生在炭颗粒表面。何芳[8]等人在计算堆积炭粉向下自然阴燃(类似于大颗粒内部燃烧)时, 也假设氧化反应前沿发生在灰层和炭层之间。也有人用面反应模型模拟整个生物质燃烧过程(干燥, 热解和炭氧化)。例如Ouedrago[9]假设热解发生在温度为773K的反应面处, 炭氧化发生在木块表面。Thunman[10]假设颗粒燃烧时颗粒分为湿物料区, 热解区, 残炭区和灰分区, 干燥热解和炭氧化产生的源项假设发生在各区的分界面上。Galgano[2]也假设干燥和热解发生在极薄的面上, 并应用积分的方法计算干燥和热解面在颗粒中的传播情况.
1.1.2体积反应模型
体积反应(volumereaction)模型假设反应发生在整个物料内, 某点反应速率由该处温度, 气固成分等决定。常用于热解过程的计算。例如Groni[11], Janse[12]和余春江[13]在整个生物质颗粒内部应用质量, 动量, 能量守恒, 化学反应方程和热质传输方程, 对热解过程进行了模拟。也有许多研究者直接用体积反应模型计算整个生物质颗粒的燃烧过程, 例如, Porteiro[4]也是对整个木块使用守恒和动力方程。
假设干燥仅发生在一个计算单元内, 干燥速率由热传输到这个单元的速率确定; 炭氧化速率采用Arrehnius方程描述, 方程中加入了代表吸附和脱附面积的参数(innersurface)。Yang[14]采用了一个更为详细的数学模型描述木块的燃烧, 不但考虑了各守恒, 传输和动力方程, 还考虑了焦油裂解, 挥发分的燃烧等。Lautenberger[15]也是采用体积反应模型分析木块的氧化热解过程, 干燥过程采用Arreh-nius方程描述。
1.1.3两种模型的对比
由于仅需在反应面计算复杂的化学反应, 面反应模型可大大缩短程序计算时间。然而该方法只适用于传输控制过程, 不能对体积反应进行准确定量计算。同样, 体积反应模型对于传输控制过程计算也非常困难, 方程在反应区域的严重奇异极易导致计算不收敛, 即使采用优化方法也需用很小的空间, 时间步长, 计算非常耗时, 10mm生物颗粒燃烧采用体积反应方法计算需数十小时。
Peters[16]研究了8-17毫米颗粒在900℃炉温下的热解过程, 得出结论, 在这种条件下, 干燥由热传输控制, 而热解由传输和动力共同控制。何芳[8]计算自然堆积状态炭粉的向下阴燃, 得出结论, 炭氧化主要由质传输控制。大颗粒生物质燃烧时传输控制和动力传输共同控制的反应同时存在, 目前需要研究两种模型相结合的计算方法, 何芳[17]等人已在这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1.2物理化学过程
目前, 有大量描述干燥, 热解, 炭氧化, 挥发分燃烧等物理化学过程的方程, 复杂程度差异很大。以热解为例, 从简单的由一个一级Arrehnius方程到涉及各种类型反应的数十个方程。复杂方程有利于对过程的深入理解, 但从工程应用的角度, 方程过于复杂容易导致问题难以求解, 因此工程计算一般不采用特别复杂的方程。下面总结几篇典型文献中描述物理化学过程的方程。
1.2.1干燥
生物质燃烧条件下的干燥过程发生在极高的温度(500℃)下, 和普通干燥(<200℃)差别较大, 这方面的专门的理论和实验较少。目前, 干燥速率的方程主要有两类: 一是假设干燥速率由热传输决定[4, 14, 16], 按其物理意义, 蒸发速率为传到干燥前沿净热量除以水分蒸发潜热, 即:
传输控制理论概念清晰, 认为反应发生在极薄的面上, 和一些研究结果一致[2, 16]。动力学方程描述的干燥过程易于数值计算, 但所涉及一些高温干燥动力学参数目前尚缺乏实验依据。
1.2.2热解
文献中涉及的热解动力学方程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参数上都有明显差异, 从方程形式上, 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假设生物质直接热解生成挥发分和炭, 用一级Arrehnius方程描述反应速度, 如Yang[14]采用的公式为:
1.2.5炭的氧化
需要指出的是, 炭的氧化在生物质燃烧过程中非常重要, 决定着燃尽时间, 一次, 二次风配比等重要参数。炭氧化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典型的模型主要有单膜模型和双膜模型, 单膜模型假设碳在固体表面直接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双膜模型假设碳在表面氧化为一氧化碳, CO向外扩散, 并且在极薄的火焰面上快速氧化为CO2。后来, Amundson等人提出连续膜模型, 认为CO的氧化可发生在整个边界层内。连续膜模型非常复杂, 难以在计算中使用, 章明川[19]等人提出用移动火焰前沿模型来处理CO在边界层内的燃烧。
工程计算和工程模拟中常认为炭氧化的初级产物时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初级产物中的一氧化碳会在大空间以气相火焰的方式二次氧化燃烧。初级氧化反应及产物中CO/CO2摩尔比x应用方程表示即为:
1.3传输过程
多孔介质中动量, 质量和热量的传输模型众多, 计算颗粒燃烧过程的文献中对传输过程的主要假设, 计算方法, 计算方程和系数如表1所示。
1.3.1动量传输
生物质燃烧涉及多种气体在多孔介质中的运动, 特别是由干燥过程产生的水蒸气, 热解过程产生的挥发分在颗粒中的强迫流动。气体在颗粒内的流动速度常用两种方法计算: 一是假设气体迅速出流(immediateoutflow)[4, 10, 16]。另一种是假设流动符合Darcy定理。
1.3.3质量传输
氧气在颗粒内的传输决定着炭消耗速度, 因此, 在计算质量传输时, 一般考虑氧气的扩散和由气体流动引起的对流, 也有些文献考虑了其他多种成分的扩散。扩散系数多用有效值(扩散系数和孔隙率的积)表示:
当然, 文献中其余气体的扩散系数值或计算方法也有许多差别, 这里不做详细介绍。
2结论
1)反应区域模型中, 面反应模型适合计算传输控制的反应, 如干燥, 炭氧化等。体积反应模型适合计算动力控制或动力和传输共同控制的反应, 如热解反应等。
2)描述物理化学过程的模型中, 干燥通常有两种—热量传输控制模型和一级Arrehnius公式模型; 热解反应有三种—单反应模型, 三平行反应模型和考虑焦油裂解的三平行反应模型(共五个反应); 碳消耗有简单炭的氧化到考虑炭和水蒸气等的反应等; 部分文献假设挥发分在气相中的燃烧对颗粒燃烧不影响, 部分考虑了碳氢挥发份, 一氧化碳和氢气的燃烧。不同文献中的反应机理和反应动力学参数差异明显。
3)传输过程的模型中, 动量传输的计算有两种模型—迅速出流模型和达西定理传输模型; 热量传输多采用气固相热力平衡假设, 一般考虑导热和对流, 少数考虑辐射(热流辐射法); 质量传输主要考虑对流和氧气的扩散, 少数考虑所有气体的扩散。热质传输系数差异明显。
参考文献
[1]Loo SV, Koppejan J.The handbook of biomass combus-tion and co-firing[M].London, Earthscan: 2008.
[2]Galgano A, Di Blasi C, Horvat A, et al.Experimental Validation of a Coupled Solid-and Gas-Phase mofel for Combustion and Gasification of Wood Logs[J].Energy & Fuels, 2006, 20 (5) : 2223-2232.
[3]陈鲁言, 钟姗姗, 潘智生, 等 . 香港, 广州, 佛山和北京市政垃圾的成分比较及处理策略[J]. 环境科学, 1997, 17 (02) : 58-61.
[4]Porteiro J, Granada E, Collazo J, et al.A mofel for the Combustion of Large Particles of Densified Wood[J].Energy& Fuels, 2007, 21 (6) : 3151-3159.
[5]Caram HS, Amundson NR.Diffusion and reaction in a Stagnant BoundaryLayer about a Carbon Particle[J].Industrial & EngineeringChemistryFundamentals, 1977, 16 (2) : 171-181.
[6]Cano G, Salatino P, Scala F.A single particle mofel of the fluidized bed combustion of a char particle with a co-herent ash skeleton: Application to granulated sewage sludge[J].Fuel ProcessingTechnology, 2007, 88 (6) : 577-584.
[7]Gupta P, Sadhukhan AK, Saha RK.Analysis of the combustion reaction of carbon and lignite char with igni-tion and extinction phenomena: Shrinkingsphere mofel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emical Kinetics, 2007, 39 (6) : 307-319.
[8]He F, Zobel N, Zha W, et al.Effects of physical prop-erties on one-dimensional downward smolderingof char: Numerical analysis[J].Biomass and Bioenergy, 2009, 33 (8) : 1019-1029.
[9]Ouedraogo A, Mulligan JC, Cleland JG.A Quasi-steady ShrinkingCore Analysis of Wood Combustion[J].Com-bustion and Flame, 1998, 114 (1-2) : 1-12.
[10]Thunman H, Leckner B, Niklasson F, et al.Combus-tion of wood particles-- aparticle mofel for eulerian cal-culations[J].Combustion and Flame, 2002, 129 (1-2) : 30-46.
[11]Gronli MG, Melaaen MC.Mathematical mofel for Wood PyrolysisComparison of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with mofel Predictions[J].Energy& Fuels, 2000, 14 (4) : 791-800.
[12]Janse AMC, Westerhout RWJ, Prins W.mofellingof flash pyrolysis of a single wood particle[J].Chemical Engineeringand Processing, 2000, 39 (3) : 239-252.
[13]余春江, 周劲松, 廖艳芬, 等 . 硬木热解过程中颗粒内部二次反应的数值研究 Ⅰ. 单颗粒热解模型的构建[J]. 燃料化学学报, 2002, 30 (04) : 336-341.
[14]Yang YB, Sharifi VN, Swithenbank J, et al.Combus-tion of a Single Particle of Biomass[J].Energy& Fu-els, 2007, 22 (1) : 306-316.
[15]Lautenberger C, Fernandez-Pello C.A mofel for the oxidative pyrolysis of wood[J]. Combustion and Flame, 2009, 156 (8) : 1503-1513.
[16]Peters B, Bruch C.dryingand pyrolysis of wood parti-cles: experiments and simulation[J].Journal of Ana-lytical and Applied Pyrolysis, 2003, 70 (2) : 233-250.
[17]He F, Behrendt F.A new method for simulatingthe combustion of a large biomass particle-- A combination of a volume reaction mofel and front reaction approxi-mation[J].Combustion and Flame, In Press, Correc-ted Proof.
[18]Lu H, Robert W, Peirce G, et al.Comprehensive Studyof Biomass Particle Combustion[J].Energy&Fuels, 2008, 22 (4) : 2826-2839.
[19]ZhangM, Yu J, Xu X.A new flame sheet mofel to re-flect the influence of the oxidation of CO on the com-bustion of a carbon particle[J].Combustion and Flame, 2005, 143 (3) : 150-158.
[20]Arthur JR.reactions between carbon and oxygen[J].Transactions of the FaradaySociety, 1951, 47, 164-178.
[21]Evans DD, Emmons H.Combustion of wood charcoal[J].Fire SafetyJournal, 1977, 1 (1) : 57-66.
[22]Saidi MS, Hajaligol MR, Mhaisekar A, et al.A 3D mofelingof static and forward smoldering combustion in a packed bed of materials[J].Applied Mathematical mofelling, 2007, 31 (9) : 1970-1996.
[23]Zhou H, Flamant G, Gauthier D.DEM-LES simulation of coal combustion in a bubblingfluidized bed Part II: coal combustion at the particle level[J].Chemical Engi-neeringScience, 2004, 59 (20) : 4205-4215.
[24]Tognotti L, Longwell JP, Sarofim AF.The products of the high temperature oxidation of a single char parti-cle in an electrodynamic balance[J].Symposium (Inter-national) on Combustion, 1991, 23 (1) : 1207-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