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经中文网报道, 中国的大型光伏面板企业正相继进军日本市场. 原因在于日本调整了可再生能源固定价格收购制度 (FIT) , 面向大型光伏发电站的低价格面板需求增长, 中国企业发现了商机. 伴随中国企业的进驻, 日本面板厂商的处境愈发艰难. 日本或将面临与德国相同的命运——当地光伏面板企业被中国企业横扫.
日前, 全球第8大光伏面板企业中国东方日升新能源进入了日本市场. 该公司在东京设立了办事处, 开始向运营大型光伏发电站的企业推销自家面板.
东方日升新能源的最大优势是价格. 在市场上, 中国产面板价格一般仅为日本厂商的3分之2.
东方日升新能源的总裁王洪表示, 不在意日本厂商的价格. 他认为在日本市场上的竞争对手是以中国厂商为中心的海外企业. 由于进行了大规模量产, 即使加上进口相关费用, 东方日升新能源的面板价格仍大幅低于日本厂商.
东方日升新能源在宁波市等地拥有组装工厂, 面板年产能达到450万千瓦. 此外, 该公司还自主生产基础零部件光伏电池, 1家企业的产量就相当于日本需求的60%, 通过量产降低了生产成本. 东方日升新能源提出了目标, 力争每年对日本出口30~50万千瓦光伏面板.
全球最大光伏面板企业晶科能源, 第2大的天合光能等中国厂商几年前就已进入日本市场. 鉴于已经有其他中国企业抢先一步, 王洪表示东方日升新能源将在长期保修和售后服务等方面做出特色.
中国产光伏面板正逐渐摆脱过去 '便宜没好货' 的形象. 全球排名第10的光伏面板企业西安隆基硅材料也于2017年春季开始在日本营业. 该公司凭借高性能面板取得快速增长, 这种面板使用了发电效率比以往材料高出10%左右的 '单晶硅' .
西安隆基硅材料的总裁李文学9月首次访问日本, 他表示企业每年把销售额的5%用作研发费, 在技术上已经不输日本企业. 该公司的日本法人目前仅有5人, 2017财年内人手将增加一倍, 力争2018年在日本销售40~50万千瓦光伏面板.
日本2012年出台可再生能源固定价格收购制度后, 光伏发电站急剧增加. 在此后的5年时间里, 电力收购价格降了一半左右, 光伏面板的出货量持续同比下滑. 被称为 '光伏泡沫' 的盛况已经不复存在.
日本自10月开始, 以发电量在2000千瓦以上的大型光伏发电站为对象启动了投标制度, 此举令市场环境愈发严峻. 日本政府将不再以此前每千瓦21日元 (约合人民币1.23元) 的固定价格购电, 而是优先向提出较低售电价格的企业发放相关认证. 希望通过此举刺激企业竞争, 降低发电价格.
在这种制度下, 发电站为降低报价不得不压缩光伏面板成本, 中国企业迎来了商机.
据悉, 日本建设光伏发电站的成本是欧洲的2倍. 其光伏产业的流通结构复杂, 积极采用的日本产面板成本也较高. 依靠着较高的购电价格, 日本才能维持这种高成本体制. 但由于政府调整相关制度, 行业内有意见表示, '日本产光伏面板将不再被优待' .
直到2000年代后半期, 日本还在全球光伏面板市场上独占鳌头. 但目前市场份额已被中国企业夺走. 京瓷关闭了三重县的组装工厂. 昭和壳牌石油旗下的Solar Frontier也对日本国内工厂进行重组集中, 并希望10%员工提前退休.
不过在住宅用光伏面板领域, 消费者比较偏爱日本品牌, 本土企业依然占据优势. 但一家住宅厂商的高管表示, '只有建材一体型面板等有特色的日本产光伏面板才能留存下来' .
在采用可再生能源方面走在全球前列的德国有可能成为日本的前例. 2017年5月, 德国大型光伏面板企业SolarWorld宣布破产. 曾经的全球最大光伏面板企业德国Q-Cells也于2012年破产, 被韩国韩华集团收归旗下. 目前Q-Cells在德国已经没有工厂, 只剩下研发中心.
之所以接连出现企业破产, 是因为德国市场受到中国产光伏面板等亚洲低价格产品冲击. 失去国际竞争力的日本产光伏面板很可能步入德国的后尘, 就连日本国内市场也被中国企业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