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开放的, 厦门这座城市也是开放的, 这一点, 在厦门海洋垃圾的治理工作上可见一斑.
厦门治理海漂垃圾, 在努力完善本地治理体系的同时, 能够跳出厦门湾, 着眼未来, 着眼于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 推出了很多领先全国的有力举措.
本期《壹号读本》, 我们去海洋三所的 '生态毒理学水族厅' 转转, 认识一种有大能耐的小鱼儿———青鳉.
很多厦门市民可能不知道, 在位于大学路上光怪陆离的海洋三所鲸豚馆旁, 有一座非常不起眼的小平房, 里面养着成千上万条一种不起眼的透明小鱼.
它叫青鳉, 个体微小, 成年鱼儿的体长一般也才3-4厘米, 不足一截豆芽菜大小.
可海洋三所的研究人员却说, 它的身上, 承载着探索全球海洋微塑料垃圾治理研究的重担.
被称为 '水中小白鼠'
这些不起眼的小小鱼儿, 怎么和全球海洋生态问题扯在一起了呢?
'它们其实就是 '水中的小白鼠' ,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鱼类的实验, 找到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并期待建立相应的标准. ' 海洋三所海洋化学与环境监测技术实验室的陈泓哲博士解释说.
在那座不起眼的小平房的墙上, 挂着一块牌子: '生态毒理学水族厅' . 虽然被称为水族厅, 但更准确地说, 这里其实是一座实验室, 关于微塑料对鱼类影响的研究, 在这里已经进行一年多了.
微塑料, 通常是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 也被形象地比作海洋中的 'PM2.5' , 是目前海洋生态保护方面的热门话题. 2015年, 微塑料污染被列入环境与生态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二大科学问题, 被认为是未来影响海洋生态环境, 甚至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隐患.
据了解, 厦门目前正在开展微塑料对海洋生物影响标准的研究, 以及针对厦门海湾特点的监测标准研究.
'厦门考虑的并不只是自己未来的问题. ' 陈泓哲说, 在微塑料垃圾的管理研究方面, 厦门先行于国内, 他们的研究成果, 未来将对国内外其他海湾城市微塑料的监测研究, 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通过微塑料变化观测数据
据介绍, 这种不起眼的小小鱼儿平日里少有人问津. 和隔壁养着热带鱼, 经常有市民光顾的珊瑚修复馆不同, 这里给人的感觉非常安静和平淡.
晨报记者在现场看到, 这里的房间散发着青绿色的光, 数十个玻璃鱼缸一层层地靠墙叠着, 室温一年四季保持25℃左右, LED灯光提供固定十多个小时的照明.
那些游在玻璃缸中的鱼儿每只小而透明, 不走近仔细观察, 甚至看不清楚里面有鱼儿在游动. 这数十个鱼缸所能看到的唯一不同, 是上面贴着的标签, 显示着各批次鱼儿不同的孵化时间, 以及海水中不同的密度和粒径的微塑料. '其他所有的环境因素都是一样和不变的. ' 研究人员介绍, 这样才能保证观测到的数据, 是因为微塑料的变化所带来的.
据介绍, 这项实验还需要更多的数据, 鱼儿们还要在这里再待上很长一段时间.
尽管没有缤纷夺目的外表, 却贡献巨大, 意义非凡, 这些小小鱼儿应该被感谢. 市民们下次参观海洋三所鲸豚馆, 不妨也到 '生态毒理学水族厅' 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