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TÜV认证 | 为Mate 10快充保驾护航

在汽车没被发明的年代, 人类只想要一辆更快的马车.

从第一台手机诞生起, 沟通开始不再局限于空间; 从仅能语音通话却价格不菲的大哥大, 到如今体验已不输桌面 PC 太多的移动智能终端, 这辆传递信息的马车越跑越快, 成为了事实上现代人连接全世界的工具.

刚刚过去的上周, 华为在慕尼黑和上海, 分别召开了Mate 10 系列两场发布会, 宣告在 IFA 2017 占尽风头并拿下最佳产品奖的麒麟 970 处理器正式走向商用. 如果说 9 月 2 日在近 600 公里外的柏林 IFA 上麒麟 970 的亮相代表着移动处理器正式进入 AI 时代, 那么 Mate 10 系列的意义则是面对消费者层面, 开启了手机从 '工具' 到 '助理' 的转型.

如同卡尔•本茨用内燃机的轰鸣为人类社会迎来汽车时代, 华为以搭载麒麟 970 的 Mate 10 系列为手机高下的评判标准引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AI 运算能力.

'工具' 到 '助理'

工具是人类器官的延伸, 手机也不例外. 多年来, 手机性能完成了指数级增长, 但工具属性依旧是其最核心的特性. 更快更多样化的通信能力, 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 层出不穷的优秀应用, 提高了全社会的协作效率……但归根结底与电视, 冰箱, 洗衣机并无本质区别: 以人脑为核心, 执行既定程序, 缺乏自主处理能力.

在每个人都面对着信息过载的如今, 穷举式的解决方案显然与效率至上背道而驰. 简而言之, 用户更倾向有一位经验丰富助理帮忙料理一切, 而不只是一本信息聚合的百科全书. 那么, Mate 10 重点打造的 AI 方向, 则显得更符合这个时代的需要——为手机赋予思考能力, 给出用户更优解.

重新定义 '性能'

硬件性能总是被不断被新的应用方向推动升级, 华为的自主处理器海思麒麟也不例外. 但与总在按部就班挤牙膏的上游供应商不同, 直接面向 C 端的华为更善于从具体场景出发为麒麟 970 的性能升级提出要求.

一方面, 台积电最新的 10 nm 制程为麒麟 970 的塞进了多达 55 亿晶体管. 在衡量性能标准之一的晶体管数量方面, 稳稳压过高通骁龙 835 的 30 亿, 与苹果 A10 Fusion 的 33 亿的同时, 能效得以进一步提升, 使得处理器能长时间稳定输出最强性能.

另一方面, 正如 CPU 不擅长影像解码从而催生了 GPU 一样. 华为引入了 NPU 解决现有的移动处理器方案在面对 AI 运算时的低效. 看一组简单粗暴的数据对比: 在进行 AI 运算任务时, NPU 的性能是 CPU 的 25 倍, 是 GPU 的 6.25 倍.

简单来说, Mate 10 系列依然会在跑分中与各家旗舰难分伯仲, 但原因仅仅是 AI 运算能力尚未成为通用打分标准.

先搭台, 后唱戏

发力 AI 领域, 华为不是跑得最快, 但胜在注重体验的思路足够清晰. 针对目前 AI 应用最为突出的响应速度, 隐私保护两大痛点, 华为在 Mate 10 系列中拿出了 On Device AI (端侧智能) +Cloud AI (云侧智能) 的模式; 端侧以 NPU 为硬件切入点, 云侧以华为全球第二, 国内第一的份额为数据基础, 率先为移动端搭起了完整平台.

简而言之, 当同样标榜 AI 的竞品还在将采集的数据上传到云端时, Mate 10 系列已经在本地完成了运算. 迅速响应的同时, 避免了将大量信息上传到云端. 软硬结合的方式, 使得 Mate 10 系列有了更多解决痛点的创新: AI 场景识别配合徕卡 SUMMILUX-H 双镜头使得 Mate 10 斩获 DxOMARK Mobile 的 Photo环节中获得100分; AI 定制版微软翻译支持实时/离线翻译文本/语音/图片……

搭好台的同时, 华为还将为开发者们提供全套支持, 以帮助更多应用接入到华为的智能生态之中. 可以预见的是, Mate 10 乃至之后的华为全系列产品将会在易用性上获得全面提升.

早已埋下的伏笔

用户粘性, 是衡量一款产品成功与否的重要维度. 当习惯了 Mate 10 接管生活起居的方方面面后, 自然会对产品本身的可靠度提出更高要求.

在这方面, Mate 系列所坚持的众多基本点显示出了先见之明. 4000mAh 大电池, 搭配能效进一步提升的麒麟 970 达成了 30% 的续航提升. 拿下德国莱茵 TÜV 安全认证的 SuperCharge 快充则能保证在 22.5W 的大功率下也能最大程度低保证安全.

未来已来

更具高级感的外观设计, 全面屏的加持, 拿下 DXOMARK 高分的徕卡双摄……这些还都只是华为作为一个国际手机巨头在常规升级下的小试牛刀.

如果说, 在 Mate 10 系列以前, 所有打着 AI 旗号的手机实际上都是凭借发达的通信网络接入了一个共同的大脑的话; Mate 10 系列则是真正为手机赋予了独立的智慧, 并为其搭起了一个软硬结合的智能生态. 在如今言必称 AI 的科技行业中, 华为或许已经离未来更近了一步.


在汽车没被发明的年代, 人类只想要一辆更快的马车.

从第一台手机诞生起, 沟通开始不再局限于空间; 从仅能语音通话却价格不菲的大哥大, 到如今体验已不输桌面 PC 太多的移动智能终端, 这辆传递信息的马车越跑越快, 成为了事实上现代人连接全世界的工具.

刚刚过去的上周, 华为在慕尼黑和上海, 分别召开了Mate 10 系列两场发布会, 宣告在 IFA 2017 占尽风头并拿下最佳产品奖的麒麟 970 处理器正式走向商用. 如果说 9 月 2 日在近 600 公里外的柏林 IFA 上麒麟 970 的亮相代表着移动处理器正式进入 AI 时代, 那么 Mate 10 系列的意义则是面对消费者层面, 开启了手机从 '工具' 到 '助理' 的转型.

如同卡尔•本茨用内燃机的轰鸣为人类社会迎来汽车时代, 华为以搭载麒麟 970 的 Mate 10 系列为手机高下的评判标准引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AI 运算能力.

'工具' 到 '助理'

工具是人类器官的延伸, 手机也不例外. 多年来, 手机性能完成了指数级增长, 但工具属性依旧是其最核心的特性. 更快更多样化的通信能力, 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 层出不穷的优秀应用, 提高了全社会的协作效率……但归根结底与电视, 冰箱, 洗衣机并无本质区别: 以人脑为核心, 执行既定程序, 缺乏自主处理能力.

在每个人都面对着信息过载的如今, 穷举式的解决方案显然与效率至上背道而驰. 简而言之, 用户更倾向有一位经验丰富助理帮忙料理一切, 而不只是一本信息聚合的百科全书. 那么, Mate 10 重点打造的 AI 方向, 则显得更符合这个时代的需要——为手机赋予思考能力, 给出用户更优解.

重新定义 '性能'

硬件性能总是被不断被新的应用方向推动升级, 华为的自主处理器海思麒麟也不例外. 但与总在按部就班挤牙膏的上游供应商不同, 直接面向 C 端的华为更善于从具体场景出发为麒麟 970 的性能升级提出要求.

一方面, 台积电最新的 10 nm 制程为麒麟 970 的塞进了多达 55 亿晶体管. 在衡量性能标准之一的晶体管数量方面, 稳稳压过高通骁龙 835 的 30 亿, 与苹果 A10 Fusion 的 33 亿的同时, 能效得以进一步提升, 使得处理器能长时间稳定输出最强性能.

另一方面, 正如 CPU 不擅长影像解码从而催生了 GPU 一样. 华为引入了 NPU 解决现有的移动处理器方案在面对 AI 运算时的低效. 看一组简单粗暴的数据对比: 在进行 AI 运算任务时, NPU 的性能是 CPU 的 25 倍, 是 GPU 的 6.25 倍.

简单来说, Mate 10 系列依然会在跑分中与各家旗舰难分伯仲, 但原因仅仅是 AI 运算能力尚未成为通用打分标准.

先搭台, 后唱戏

发力 AI 领域, 华为不是跑得最快, 但胜在注重体验的思路足够清晰. 针对目前 AI 应用最为突出的响应速度, 隐私保护两大痛点, 华为在 Mate 10 系列中拿出了 On Device AI (端侧智能) +Cloud AI (云侧智能) 的模式; 端侧以 NPU 为硬件切入点, 云侧以华为全球第二, 国内第一的份额为数据基础, 率先为移动端搭起了完整平台.

简而言之, 当同样标榜 AI 的竞品还在将采集的数据上传到云端时, Mate 10 系列已经在本地完成了运算. 迅速响应的同时, 避免了将大量信息上传到云端. 软硬结合的方式, 使得 Mate 10 系列有了更多解决痛点的创新: AI 场景识别配合徕卡 SUMMILUX-H 双镜头使得 Mate 10 斩获 DxOMARK Mobile 的 Photo环节中获得100分; AI 定制版微软翻译支持实时/离线翻译文本/语音/图片……

搭好台的同时, 华为还将为开发者们提供全套支持, 以帮助更多应用接入到华为的智能生态之中. 可以预见的是, Mate 10 乃至之后的华为全系列产品将会在易用性上获得全面提升.

早已埋下的伏笔

用户粘性, 是衡量一款产品成功与否的重要维度. 当习惯了 Mate 10 接管生活起居的方方面面后, 自然会对产品本身的可靠度提出更高要求.

在这方面, Mate 系列所坚持的众多基本点显示出了先见之明. 4000mAh 大电池, 搭配能效进一步提升的麒麟 970 达成了 30% 的续航提升. 拿下德国莱茵 TÜV 安全认证的 SuperCharge 快充则能保证在 22.5W 的大功率下也能最大程度低保证安全.

未来已来

更具高级感的外观设计, 全面屏的加持, 拿下 DXOMARK 高分的徕卡双摄……这些还都只是华为作为一个国际手机巨头在常规升级下的小试牛刀.

如果说, 在 Mate 10 系列以前, 所有打着 AI 旗号的手机实际上都是凭借发达的通信网络接入了一个共同的大脑的话; Mate 10 系列则是真正为手机赋予了独立的智慧, 并为其搭起了一个软硬结合的智能生态. 在如今言必称 AI 的科技行业中, 华为或许已经离未来更近了一步.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