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世界纤维新材料大会暨第23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在杭州举行. 与会专家表示, 当前我国化纤行业已经进入调整期, 传统的合成纤维产能过剩严重, 开发化纤新材料正在逐渐成为行业的主旋律. 未来, 产业的发展有赖于重大技术的进一步突破和创新.
传统化纤产能过剩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表示, 2016年, 我国化纤产量为4943万吨, 占世界化纤总量的74%, 化纤占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83%. 但是, 这个产业近年来也在面临老生常谈的产能过剩问题.
东华大学教授朱美芳表示, 化纤材料不仅是服装, 家纺工业织品的原材料, 同时也是重要的基础工程材料. 受生产技术和市场容量等因素影响, 我国化纤行业产能过剩现象十分明显, 当前已经进入了调整期.
日本化纤协会副会长兼理事长上田英志提到, 未来, 全球合成纤维的生产能力预计每年增长2.6%, 2020年将达到9330万吨. 合成纤维的消费量预计每年增长3.6%, 2020年预计达到7080万吨. 全球生产能力与消费量之间的缺口或将达到2250万吨, 产能过剩率将由2015年的27.3%降为2020年的24%. '虽然这个数字在变小, 但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存在, 必须受到全行业的重视. ' 上田英志说.
化纤新材料前景看好
随着产能过剩问题的凸显, 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 化纤材料也逐渐由传统的常规合成纤维走向了高端化, 功能化, 智能化的化纤新材料.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表示, 预计未来20年, 全球以碳纤维, 芳纶等为代表的先进纤维材料将迎来重要的战略发展阶段, 每年将以超过15%的速度增长, 这个阶段也将成为我国传统化纤企业进入高科技材料领域的重大机遇期.
端小平表示, 目前我国已成为高新技术纤维(含生物基化学纤维)生产品种覆盖面最广的国家, 高性能纤维产能, 潜在消费量世界第一, 发展化纤新材料正在逐渐成为行业的主旋律.
此外,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发改委2016年年底联合发布的《化纤工业 '十三五' 发展指导意见》中, 也对我国纤维材料工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定位, 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化纤行业已经不再仅仅应用于传统的纺织服装, 而是关系到国防, 军工, 交通, 能源, 医疗卫生等各个方面. 传统化纤材料远不能满足这些领域的需求, 纤维材料要由被动适应向主动创新发展. ' 朱美芳说.
提高水平靠新技术
端小平认为, 衡量一个国家纤维材料发展水平通常着眼于四个方面: 一是大宗的基础性原材料, 即功能性纺织新材料的发展水平;二是生物基化学纤维及原料核心技术的发展;三是高性能纤维产业化技术的突破;四是纤维材料的前沿技术研究等. 这些都与化纤新材料息息相关.
'在化纤新材料上, 我们现在的研究开发还不到位, 如仍缺乏或者没有高水平的研发机构, 市场应用和开拓跟不上, 在大飞机和航空航天用的纤维新材料等方面存在技术壁垒等. 不仅如此, 国外有联盟或官方机构, 对每种材料, 每个部件都有严格的认证要求. 我国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碳纤维等化纤新材料要通过其认证是非常困难的, 这也是我们发展当中遇到的问题. ' 端小平说.
端小平表示, 功能性纤维材料开发与品质提升, 生物基化学纤维的产业化, 高性能纤维的产业化和产品系列化, 是当前行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要靠进一步的技术创新. 在功能性纤维材料开发与品质提升方面, 要开发大容量聚合纺丝设备, 突破锦纶环吹风技术, 提升大容量锦纶装备水平, 进一步降低常规纤维的生产成本;开发新型纤维品种, 开发新一代共聚, 共混, 多元, 多组分在线添加等技术, 实现深染, 超细旦, 抗起球, 抗静电等差别化纤维的规模化生产;开发柔性制造技术, 建设化纤高效柔性制造技术创新平台, 系统解决产业发展技术瓶颈.
在生物基化学纤维产业化方面, 生物基化学纤维需突破关键装备的制造, 攻克生物基化学纤维及原料产业化技术瓶颈;生物基合成纤维需突破生物基合成纤维原料的产业化制备技术, 重点发展非粮食生物基纤维原料生产, 提升聚乳酸, 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及生物基聚酰胺的聚合, 纺丝和染整产业化技术水平.
在高性能纤维产业化和系列化方面, 需进一步提升与突破高性能纤维重点品种关键生产和应用技术, 进一步提高纤维性能指标的稳定性;要形成碳纤维, 芳纶, 聚酰亚胺纤维和聚四氟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品种的系列化, 以满足下游用户的需求;突破高强高模型碳纤维, 连续碳化硅纤维, 硅硼氮纤维, 聚芳醚酮纤维等新型高性能纤维制备及产业化的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