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万亿大市场 | 国内零部件厂商蓄势待发

汽车零部件行业规模超11万亿元, 自主品牌潜在空间巨大. 2011至2015年, 全球汽车零部件市场受益于中国市场的高速增长, 规模从9.9万亿元升至11.2万亿元;其中, 中国零部件行业规模由2.0万亿元升至3.2万亿元, 但外/合资在中国市场仍为主导, 2015年营收约占行业总额的80%, 自主零部件行业潜在市场空间巨大.

2017年国际汽车零部件企业百强榜

世界零部件百强榜, 中国仅占五席. 2012至2016年, 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上的中国零部件供应商数量虽有所增长, 但仍然仅占据5席, 分别是延锋汽车内饰(第14名, 营收863亿元), 英纳法(第66名, 营收208亿元), 中信戴卡(第71名, 营收173亿元), 德昌电机(第81名, 营收133亿元)和敏实集团(第93名, 营收94亿元).

中国零部件行业潜在上升空间巨大. 2016年, 中国汽车销量2,802.8万辆, 占全球汽车销量的33.3%. 然而就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数量而言, 2017年仅有5家中国零部件供应商入围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TOP100, 在数量上与德国(16家), 日本(28家), 美国(22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就营收规模而言, 5家中国零部件供应商汽车配套营收合计为1,470.9亿元人民币, 占TOP100供应商营收总额比例为2.9%. 中国零部件供应商无论在数量还是规模上均有巨大的上升空间.

个体差距大

自主零部件供应商与海外零部件巨头体量差距大: 近年中国零部件供应商随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开始逐步迈入快车道. 然而中国零部件 '巨头' 们与世界级零部件供应商规模相差甚大, 其中TOP100, TOP50, TOP1与全球相比, 对应营收不足其10%, 11%, 28%.

TOP100: 仅为世界巨头体量的10%. 2016年, 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TOP100营收合计已经超过5.1万亿元, 占世界市场规模比约41.8%.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百强合计营收规模自2012年0.3万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0.4万亿元, CAGR达14.3%;2016年, 自主零部件龙头业绩步入快车道, TOP100营收合计同比增加27.5%. 但中国零部件供应商与世界巨头间的差距依旧巨大.

2016年全球百强零部件供应商各国营收合计占比

TOP50: 不足世界TOP50的11%. 2016年, 中国零部件供应商TOP50合计营收规模达4,720.1亿元, 占整个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的14.8%;然而, 与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TOP50营收合计4.3万亿元相比, 中国50强营收规模占比仅为10.9%.

TOP1: 2015年, 华域汽车全资子公司延锋汽饰完成与江森自控全球内饰业务重组后, 一跃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内饰供应商. 凭借2016年的862.9亿元配套营收成为全球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中排名最高的自主品牌, 但与世界最大的零部件供应商——博世的营业收入相比仅为27.9%.

细分行业差距大

各细分行业自主龙头与海外巨头差距大. 十大子行业中, 涉足汽车饰件, 汽车电子, 行驶系统业务的龙头供应商2016年营收规模超百亿, 分别是延锋汽饰(863亿元), 均胜电子(186亿元), 玲珑轮胎(105亿元).

此外, 富奥股份, 拓普集团, 万里扬, 亚太股份, 华达科技, 万安科技, 圣龙股份则各自在转向系统, 其他配件, 传动系统, 制动系统, 车身, 悬挂系统, 发动机系统的细分领域确立了领先优势.

然而, 就营业收入而言, 各细分领域中的自主龙头供应商与世界级零部件供应商规模数量级水平相差很大, 传动系统, 发动机系统领域自主零部件供应商营收占比尚不足2%, 即使在规模成长最快的汽饰领域, 重组江森业务后的延锋汽饰2016营业收入也仅为安道拓的77%, 中国各细分行业龙头有较大成长机会.

我国零部件自主企业发展概况

自主零部件供应商起步晚, 规模小.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才集中诞生/开始从事汽车零部件业务的一批自主零部件供应商, 包括中信戴卡(1988), 敏实集团(1992), 福耀玻璃(1995), 宁波华翔(2001)等. 但即使与后起之秀日韩零部件供应商(诞生于20世纪40至60年代)相比, 自主零部件供应商起步也晚了20年有余.

截至2016年, 中国汽车市场上还存在74家整车厂, 其中全年有销售数据的整车厂有66家;上汽, 东风, 一汽, 长安, 北汽五大集团, 合计销量占比70%, 剩下30%份额则归属于其余61家企业. 产业集中度已经有一定的提高, 但仍然呈现出小而散的格局.

2016年中国乘用车销量中合资与自主品牌占比

合资整车厂深度绑定海外零部件供应商, 自主品牌内向渗透壁垒高. 据《2016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调查显示, 合资整车厂的一级供应商中90%以上是海外或合资零部件供应商, 而在自主品牌整车厂中, 也仅有56%的自主零部件供应商能成为一级供应商.

自主零部件品牌迎来崛起契机

自主品牌崛起势不可挡, 逐步侵蚀合资市场份额. 近年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持续攀升, 市场份额从2013年28.4%上升至2017年上半年的43.9%. 韩, 法, 美, 德系品牌市占率则均不同程度的下滑, 其中, 韩系品牌下滑最为显著, 目前销量份额仅为3.8%.

随着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的逐步提升, 自主品牌零部件也将迎来发展新机遇.

合资承压加剧, 进口替代加速

合资承压加剧, 进口替代机有望加速. 如今随自主崛起及行业增速放缓, 汽车行业竞争愈发激烈, 一方面推出新车型周期大幅缩短, 另一方面汽车制造业整体销售利润率也从2014年的9.0%下降至2016年的8.3%. 合资整车厂承压加剧, 对低成本和新品推出速度的诉求提升. 自主零部件供应商的性价比高, 反应速度快, 服务好等优势更加显著, 创造了深入渗透合资整车品牌供应链的机会, 将加速进口替代.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